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中山市楊仙逸小學生本教育實驗學校課題開展情況彙報

 

生本教育實驗學校課題開展情況彙報 2002年09月16日

我們的學校——中山市楊仙逸小學。2001年9月正式加入了生本教育實驗學校的行列,並且根據自身的實際於2001年10月13日,以“生本教育學校教師培養研究”子課題向“生本教育觀念和實踐模式研究”總課題組提出了申報,2002年5月參加了總課題組的開題報告會。

實驗至今已有一年,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做好課題研究的籌備工作,形成實驗合力。

當我們決定參與生本教育教材實驗後,就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教導主任為副組長,一年級語、數、英三科的老師為組員的課題研究小組,制定了實施計劃,在開學前派實驗班的老師到廣州明珠賓館參加了生本教材總課題組的培訓、研討會,回來後馬上投入實驗工作。接著在開學初,我們通過校會、級會、班會、教師業務學習、政治學習、科組活動、級組活動時間全面、深入、透徹地向全校師生闡明生本教育的重要意義,爭取全校師生對實驗班的支援。為了創設良好的社會氛圍,我們還在校內通過家長信箱、家長會、家長接待日、家長座談會、家委會、家訪、學校電視臺、學校廣播站、宣傳欄進行廣泛的宣傳,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實驗教材的實施。2002年6月5日,我們舉行開題會,為實驗教師頒發了聘書,使得實驗工作順利、有序地開展起來。

二、組織教師學習《教育走向生本》,更新教育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先導,又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們首先對教師進行觀念的更新,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我們認真學習郭所長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讓老師認識到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兒童,他們有無限的潛能,是天生的學習者,只有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把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知、情、意、行。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小主人,相信他們人人能創新,啟發他們動手、動腦、動口,自始至終地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樂學,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主動發現、主動研究、主動探索的精神,發展學生的智力,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各種素質。

通過學習,讓教師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只是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是學生求知思維的啟發者和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把學生的主動性當做教學的目標,把佔有式的師生關係轉向相互創造與提升的師生關係,樹立起新的生本教育觀,嚴格遵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這一原則。這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最後,老師們達成共識:我們不但要更新課程理念,換思想、換腦筋,還要換方法、換角色。由於我們解決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的觀念問題,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實驗研究的積極性得到顯著提高,為全面開展教學實驗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借助生本教育實驗教材,探討新的課堂教學形式。

1、 少教多學,把時間還給學生。

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主宰著學生,老師重視教,忽視學,強調教學活動劃一,老師講少一點,似乎就覺得自己失職,學生在老師的指揮棒下活動,殊不知這種師本教學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海墨特說:“教學是為了使人產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時間。”

其實,有活力的思想來自“最隱蔽的自我”,調動最隱蔽的自我需要時間,基於這個認識,實驗班的教師始終堅持生本教育改革中盡少干預的原則,做到少教多學,通過減少規定性,增大選擇性來給學生獨立有效思維的時間,比如:語文教學中,老師讓小朋友提前預習,課間交流,教師點撥的方法,就是一種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的體現。

我們要求小朋友提前預習的做法是:
*聽答錄機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劃出來。
*不會的字用請教別人的方法去學會。
*跟答錄機讀課文識字。
*玩字卡鞏固識字。
*倒讀課文檢查識字。
*玩遊戲識字。
*到商場、街上、市場通過實物識字。

通過提前預習,很多字小朋友都會了,老師的任務就是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不懂的字再點撥,嚴格執行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導的原則,學生會的,老師不講,學生懂的老師不重復。每節課教師發言時間不超過10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玩字卡遊戲,進行鞏固。一般情況下,能力強的學生都能得心應手,那麼少部分同學還有個別字沒記住,老師再個別點撥,這樣既可讓優秀生吃飽,又不讓後進生掉隊。

2、 小組學習,學會合作。

我們知道學習者和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比如在數學課中,學生認識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圖形之後,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拼成一個圖形,並塗上顏色,看哪個組設計得好,色彩搭配合理,最先完成者為勝。

這些工作單由一個人完成的速度就會很慢,現在由小組合作,速度加快一倍,而且培養了學生團體精神,學生的興趣很高,課堂氣氛很活躍。但由於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一開始,他們還不懂這種學習方式,老師就先從擺放課桌入手,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6—8人。為了示範,老師當成小朋友坐在其中一個小組,然後告訴他們方法,再讓其餘同學模仿。

一般在語文課中玩字卡,數學課中的遊戲都採用分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老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有些小朋友不會與人合作時,馬上指導他們,而且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步步高升”的獎勵機制,即每個小組分到一面吹塑紙做的紅旗,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階梯式的山峰,每次玩遊戲贏了一次就可讓紅旗升上一級,哪一小組最快把紅旗插上頂端的就為勝者,而且要考慮到每個小組的組長是否善於組織組員玩好遊戲。

3、 發揮主體,人人參與。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主動發展。主動發展的前提是主動學習。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必須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教學中是學生學,學生是主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師的包辦代替,獨佔講臺,剝奪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權利,這是與生本教育相違背的,因此我們要求實驗班的老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只是充當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比如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只提出這樣的問題:為當數到個位上是9、十位上是9、百位上是9的時候,怎麼辦?

舉例說一說。
*誰能自己說出一個三位數,並說出它的組成。
*1000以內的數你能比出它們的大小嗎?

舉例說一說是怎樣比的。
這樣節省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玩接龍遊戲(同數即可收卡)、玩用3個色子組成三位數,並接著往下數到指定數,玩數卡比大小遊戲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參與認知的全過程,由於這個過程的始終都伴隨著學生心理因素的參與,學生心理參與度的高低,完全取決於教師創設一個良好、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

當學生回答錯時,老師一樣用溫柔的語言給予他鼓勵,從不批評和指責,老師把激勵、期待帶進課堂,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又如英語課教學《拔蘿蔔》,學生在表演時興趣很高,因為老師對於同學們所表演的角色沒有限制,你想扮小狗、小貓、大象、老虎、松鼠都行,動作是否具有這些動物的特徵老師沒有評論,只是想讓他們在參與過程掌握課文的對話內容,達到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4、 在活動中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中若能結合實例,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機會,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親自操作,這樣,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事物,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數學課的《買商品》,老師讓每個學生在家長的允許下準備各種面額的人民幣,帶上自己喜愛的商品(如果太大可以畫成一張畫)並在上面標上價格,遊戲時,學生先把商品分成若干類,推薦營業員,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購買商品,並按表格的要求進行記錄。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購買商品,學會了怎樣付錢、找錢,還學會了禮貌待人等。

所以說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手腦並用,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實驗的初步成效。

我們參加生本教育教材實驗時間只有一年,從期末檢測的情況來看,有了一定的效果。語文學科測試平均分達到99.4分,參加考試107人,滿分的71人,占66%,學生的識字量、閱讀能力明顯提高,已有三位小朋友寫出來的文章在《中山小學生報》上發表。數學科參加考試107人,滿分的69人,占64%,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強,特別是在口算能力方面。玩遊戲的積極性高,合作精神進步快,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課堂很熱鬧、活躍。英語學科參加考試平均分97.1,滿分的59人,占55%,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強,在課堂上能用流暢的日常用語與老師對話。
蔡家梅老師所上的《拔蘿蔔》這一課參加生本教育教材實驗優質課評比榮獲一等獎。

總課題組把這一課作為示範課,在英語教師培訓班上演播。全體老師覺得生本教材的教學方法好,課堂氣氛活躍,紛紛效仿這種做法,學校的教研教改氣氛很濃。

五、存在問題和我們的困惑。

我們在實驗中產生了很多的困惑:

第一,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數學課中演算法多樣化,接受能力好的學生無所謂,接受能力有困難的同學可能在這麼多的演算法中還不完全清楚自己想用哪種,是否會造成一種方法都沒能給他留下較深的印象而感到茫然,造成學習上的更多困難;
第三,生本教材提倡很多問題都推給學生,讓學生去“悟”,有時候沒人能“悟”出來,結果都是錯的,雖然老師給予及時的幫助,但這樣會不會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總有一種錯誤的陰影在干擾呢?
第四,在生本教材中,絕大多數是學生的小組合作,老師如何把握准“度”,把握准“時機”,把握准“內容”等等,會不會變成一種為了合作而合作,太多的合作活動會不會使部分學生做什麼事情不願自己獨立完成,而依賴與別人討論解決,從此削弱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教材中一些理解方法多樣的遊戲、活動,為的是讓老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不知是否會誤解編排意圖,而達不到預期目的。
第六,應用題的解答定為一個模式,都是由加法去想,這樣是否會造成思維定勢。

以上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尋找解決的方法,希望在總課題組的指導下,把實驗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