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小學數學評價改革的嘗試

——記“生本”數學實驗的評研活動

前進小學 黎秀蓮

2003年11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卻處於客體地位,始終沒有發言權,評價學生幾乎全由教師包辦。教師總是通過作業的批改和檢測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小學數學教學也不例外,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極少有評價自己或別人的機會和體驗。

以“生”為本教育觀念認為:對學習的評測著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應把教學評價附著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活動中,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能動作用。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經過兩年多的生本數學實驗,我對傳統數學的教學評價進行了改革嘗試:給予學生“評研”活動的權利,“評研”是讓教師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瞭解學習的狀況、效果、問題、困惑、感悟、收穫,師生都參與研究、討論,最終師生都求得發展的過程。

這樣的評研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體學生都參與評研活動的全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出題、學生練、教師評價”的舊的評價模式,改善了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和諧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按照以下四個階段進行了改革。


1、嘗試階段,誘導創編。


在教材的“熟悉”部分,我主要是通過實踐性的練習,讓學生形成對這一知識點的感性認識,促使其形成必要的技能,並通過知識的應用讓其感悟到這一知識點在生活中的價值,即在做中學。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後,我引導學生回顧該知識點,並進行歸納、整理,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再請學生編一道跟該知識點類似的題目,考一下其他同學。如:我在教學第四冊的萬以內加法時,我請了一個學生編一道加法的算式來考考大家,他馬上說出了3478+294,其他學生也搶著出題。學生對於能做小老師,出題考別的同學這一活動都很感興趣,個個情緒高漲,學習效果良好,令學生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愉快的達到學習目的,並為教學提供了大量資源。


2.點撥與領悟階段,促進他評。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學生進行交換出題練習。做完練習後,四人小組內互評互改,有分歧的問老師,而老師只啟發點撥,不直接說清楚,從而培養他們不斷探索的學習精神。

如這時有學生提出疑問:“我解答的題目是對的,為什麼他卻說我錯了呢?”當他們詢問老師意見時,我及時提醒:筆算加法時,你要注意什麼?這時做錯的學生恍然大悟,會做的學生也在旁邊指導。如果該生仍不明白,則請小組其他成員幫忙。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信任,營造了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3.歸納與鞏固階段,形成評研。


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做法,學生雖掌握了計算方法,但還不夠熟練,需要鞏固,於是我找出學生編的錯題和做的錯題,列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歸納小結,說出錯在哪里,為什麼會錯,怎樣改才對。從而總結出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地方,籍此提醒學生注意。例如:4875–5330=?當我把編出的錯題一列出來,班上已有學生站起來反駁:“老師,被減數不夠減呀!”“出題人編的題錯了,那答題人就解答不了”我立即問:“出題人要怎樣編,才不會有這樣的錯誤呢?”學生頓時情緒高漲,紛紛舉起小手說:“讓我來幫幫他”,這樣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出題人知道了出錯的原因。並自己馬上把編的錯題改正過來。


4.提高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再次讓學生自編題目,同學間互相交換做、評、改,然後老師向全班展示優秀的、做得全對的題目,鼓勵“出題手”、“答題手”同樣光榮,通過小組、同伴和老師來評價學生,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評研積極性。有個別中下生仍不會編題、評題則通過找小老師、課外輔導相結合的方法,使他們能跟上全班的步伐,力爭做到保底。

在單元學習後,我找出一些學生編得比較好的部分及他們經常出錯的部分,讓學生根據自己在本單元已掌握的知識或容易出錯、還沒掌握的內容設計練習題,先在小組內交換做、評、改,再由小組合作篩選出一套練習題,讓他們從篩選出的練習題中選擇一、兩套練習題進行自我檢測,再互改評分。這樣學生積極歡快地編、列、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以上四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研活動,使班上出現了力爭上游的好現象,常常為一道題的判斷而爭辯得面紅耳赤,為做對一道題而歡呼,為同組同學的進步而喝彩。這是學生之間互助友愛的表現,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思想得到培養,體現了小組學習的優越性。


生本教育開展了評研活動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在感受、領悟、創造中學習;改變了學生和教師傳統單一的反饋學習模式,令學生和教師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我體會到生本教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