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生本理念:把學生看作具有發展潛能的人

珠海市二中 陳少康

2003年6月

 

社會化不是一種機械、被動的變化,而是積極地接受、主動地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準確地勾勒外在世界的座標,確定自己的位置與角色,把握自己的準則與方向,這就是社會化的目標。它啟示我們:打開校門,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學生必須走生本教育理論認為,人人都具有創造的潛能,教育的功能就是設法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自主發展。學生具有的生命意識就是優良的品格、聰慧的悟性、豐富的情 感和敏銳的感覺。這種生命意識是學生的一種良好素質,但它只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有待於教師去喚醒。教師所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以構建智慧、塑造靈魂為終極目的的人化教育。

一、實施教育創新必須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的社會化教育

傳統教育的根本特點是一種物相化,見物不見人,把學生當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納的容器,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忽視了青少年學生的活力和靈性!在一切為了升學的目標導向下,學校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嚴重地分離了。這種封閉式的傳統教學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保證了教育對社會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時又導致了學生與周圍的社會生活相脫節,與知識更新的速度相脫節,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這是古希臘普魯塔戈在3000年前說的話,3000年前的聲音,洞穿蒼茫的時空,給那些照本宣科、孜孜以“灌者”以無情的嘲諷!具體地講,就是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環境塑造、接納個體,個體認同、接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並積極參與社會的過程。在這樣的前提下,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促進學生社會化的責任。

出狹隘的學校空間,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把握時代脈搏。這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地參與、積極地實踐的習慣。憑藉這個過程,可以瞭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

學生的社會化能夠促進課堂教學在開放的社會化教學中,學生能參與更大範圍的學習創新活動。把從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中發現的社會熱點、疑點等現實問題帶回到課堂上,通過深講、辯論、新聞聚焦……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種社會化的結果,學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和創新精神。因此,每個教育者,應根據社會需要改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充實學生的心靈。

學生不僅屬於學校,更屬於社會。對學生進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園四角天空的束縛,置學生於社會大熔爐中學習和生活,讓學生在不斷的開拓創新中健康成長,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責任。
怎樣才能使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首先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呢?這就要從教“死知識”、“讀死書”轉變到人的創新索質培養上來。諸如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容待並鼓勵學生的質疑和批評、鼓勵和啟發學生的想像力等。

比如想像力,它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沒有豐富的想像就不會有飛機、輪船、衛星,不會有牛頓定律、相對論。正因為如此,注重想像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目前先進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國標。不僅強調全面發展,而且特別注重個性發展,是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教育觀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學生個性中的獨立性、積極性、創造性和競爭性應當受到特別的關照和培養。鼓勵學生發表質疑觀點或批評意見,鼓勵學生公開地討論和爭辯,都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用是否聽話或成績高低來劃分學生的優劣了。

二、教育創新必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育人原則

  教育的根本任務應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育就失去了依託和生命力”。現代教育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這種發展觀意指課堂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提供條件,創造環境,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通過有效的訓練,促使知識內化,達到 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創造性學習的目的。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是忽視人 的發展。

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學生似乎一度成為了沒有思想、沒有情感的“知識容器”、 “兩腳書櫥”。課堂上教師“滿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這必然影響學生潛能的開掘,學生智力和創新能代教育論認為,青少年身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一時期他們的明顯特點是:好奇心強,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強 ,容易吸取各種知識,模仿成年人的舉動;可塑性強,容易按照各種模式進行塑造。隨著身 體的發育成長,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過程中,這些特點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創新 能力的發展往往為一生的事業打下了基礎。許多發揮了創造才能的人,往往在兒童時期初顯端倪,到青年時期就鋒芒畢露了。

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是學校師生關係將發生巨大變化,現代教育的發展將依賴於師生關係的重建,拉塞克•維努迪在《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一書中指出:“由於學生積極參與自學過程,由於每個學生的創造性都受到重視,指令性和專斷的師生關係將難以維持。教師的權威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是轉變教育觀的又一重要內容。教育者的教育觀念及與此相適應的角色行為是伴隨著傳統的教育教學制度的產物。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已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是轉變教育觀的又一重要內容。教育者的教育觀念及與此相適應的角色行為是伴隨著傳統的教育教學制度的產物。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外顯的或內隱的觀念體系和行為模式。因此基礎教育改革,一定要想方設法讓教師理解改革的新背景,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改革,反思自己行為的觀念基礎與社會基礎,自覺地主動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可以肯定地說,學校民主化進程,關係到社會民主化進步及民族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勇敢和創新精神,對於我們今天正在經歷社會轉型的國家十分重要。法國教育家弟斯多惠說:“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瞭解一些現成的理論,更要引導學生懂得這些理論是如何獲得的, 應該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論,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們教師“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是指一個人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多種心理機制參與的一種綜合能力。自學能力是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終身教育的必然要求。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學為主體”,是從另一側面強調學生獨立學習、學會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建立自己知識與能力結構的自主性”,同時,還要強調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責任性”。

所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所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要教師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加強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不僅強調課內學習,也強調課外多渠道學習,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和交流。當我們的學生都努力使自己學會獨立生活、獨立學習,並追求獨立研究能力的增長時,他們就必將成為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學習是為了應用,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會轉化為能力,這是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係,因此實踐應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必要環節。“學而對習之”,當賦予它現代含義時應該成為我們的教學原則,顯然,“時習之”並不是止於復習,而是只有經常運用才能獲得智力的發展。

三、教育創新呼喚個性化教育

教育創新,就是要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從學生的個性出發來考慮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從而使學生自覺、充分、主動地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從哲學上看,創新與個性是同義語,與共性是對應語;從心理學上看,創新能力與知識不同,只能寓於生活的實體棗個性之中,能力決不可脫離個體而存在;從社會學上看,人首先是作為人而存在,學習首先是個人的學習,而且只 有那些有個性的個人才能自由結合成為有生機的集體;從教育學上看,教育人口的激增,不僅意味著學生數量的激增,而且意味著質量上的多樣化,而這種多樣化取決於個人的遺傳因素和周圍環境兩個方面的差異。

現今的教育過於強調統一,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同一模 式的製成品。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必然會磨平學生個性的棱角,使他們成 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調的“標準件”。尤其是那些聰明活潑、愛動腦動手的學生 ,更易為這種“統得過死”的教學體系所傷害。在教學評估上,人們還習慣於一種標準,習慣於 一套答案,這實際上可以說是對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一種 扼殺,不利於學生個性生動活潑地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過分看重其統一的一面,忽視其豐富個性的另一 面,喜歡以統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學生,對有獨到見解和敢於標新立異的學生,鼓勵不足,壓 制有餘;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是處處壓抑他們的好奇心,以便使他們“專心學習”。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學生,不是越來越健康、活潑,而是越來越頹廢、無生氣、缺乏創造性,結果造就了一批墨守成規、缺乏獨立性的小綿羊。因此,在教學實踐 活動中,我們的教育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並以“個性充分的自由的發展”為目的,承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善於發現個性,研究個性,反對教育的整齊劃一與陳舊僵化;堅持教育目的、課程、方法、教學組織等的多樣化、靈活化、個別化;有效地 實施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特點、優點和閃光點,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強調獨立個性教學的另一面,就是要求教師有獨立個性,即要求每個教師具備自身的個性素 質和個性品質。要求每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學有個性,教學內容有個性,教學方法有 個性,逐步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沒有個性的教學,就無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新。所以,走出標準件式的教學模式,走向多樣化的個性教學就成為必然要求了。

只有重視個性化的教學,才能使學生不致被學習所限制、被鈴聲所規定的學校生活“磨滅了各自的差異性”,才能使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語)。

總之,生本理念,就是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發展潛能的人。